首页 > 新闻 > 正文
17

亲民才是硬道理五菱工业“菱擎”真正适合老百姓的混动系统...

2023-10-21 17:30:59 来源:燕赵汽车网   阅读量:6680   

2021上海车展上,虽然各种纯电动技术和纯电动汽车大放异彩,但还有一个“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上了头条。在全球减碳和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大背景下,未来10-15年,纯电动或混合动力将是汽车动力总成技术的终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随之而来的争议和闹剧将继续活跃在公众的视线中。

纯电的普及,不仅意味着车辆动力系统的切换,也打破了用户长期以来的驾驶和用车习惯。

在我看来,作为与纯电力技术并驾齐驱的另一大流派,混合动力凭借其节能效果和应用更多场景的便利性,有实力成为这场电力系统“革命”的最佳过渡,也是普通人更务实的妥协选择。

追根溯源,混合动力技术的诞生肩负着两项重要任务:拓展汽车动力总成技术的新领地:就像两次工业革命一样,从纯机械到电气的先进;并促进汽车动力和能源的转变: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在汽车中使用电能,提高效率。

简单来说,混合动力技术的初心就是“让民众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迎接这场不可避免的动力革命”——在不抛弃传统燃油车使用习惯的前提下,提高整个动力系统的效率,实现节能减排、节油省钱的目的。

俗话说:放慢脚步,以免闪了腰;迈出一小步,这样你就不会越过。

适得其反的混合物。

然而,无论是从人们的认知角度,还是从市场份额角度,目前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都不那么尽如人意。

我们最常见的混动车一般是由“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电池”四部分组成,还是以油为主,电为辅。这种安排也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如何让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电池的效率最大化,同时控制NVH和低油耗,这与传统燃油车有本质区别。

在技术进步和市场表现方面,丰田和本田都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虽然结构不同,但丰田的THS和本田的i-MMD混合动力系统在理念上是相似的:通过双电机和电池来调节发动机的工作点,使其尽可能工作在高效的工作区间,从而降低油耗。

但如上所述,虽然达到了效果,但技术难点的成本依然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性价比相对不足。从车型价格来看,两个品牌的混动车型起步价都在15万以上,主销车型价格在20-30万元区间,普遍比同配置的燃油车贵3-5万元。

这样的代价显然没有实际意义——多久才能“返本”,成了普通人要小心的问题。所以相对于节能效果,用户更愿意将混动车型视为提升驾驶品质、更有谈资的高级产品,缺乏真正面向百姓的“烟火气”。

“凌青”诞生,转机开始出现。

4月19日,五菱工业自主研发的“凌青”前后驱混合动力系统正式发布,“国民混动”时代有望正式到来。

相比日系二野,凌青侧重于80%以上的城市工况,采用更简单直接的串联形式,以电为主,油为辅,取消了离合器、变速箱和传动轴。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提高了传动效率,改善了传动平顺性,整车的行驶品质大大提高;二是重量进一步降低,同时底盘利用率提高,节能优势更加明显;最重要的是产品成本显著降低,性价比大幅提升,人们有望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混动产品。

当然,“凌青”还可以根据不同工况自由切换动力模式,起步、低速靠电、油电同时提速,让电机和发动机发挥出1+1 > 2的“奇迹效果”。

当车辆对电机功率需求较低,动力充足时,系统采用纯电动模式,电池直接驱动电机。此时车辆与纯电动车无异。车辆处于巡航状态时,此时发动机带动发电机驱动车辆,多余的电给电池充电;当车辆处于加速和爬坡工况时,高倍率动力电池快速释放电能,满足驱动电机的动力需求,瞬间释放超大功率。

此外,包括智能加速踏板在内的动能回收系统还可以实现主动制动,并根据驾驶者的意图回收能量为电池充电,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

亲民才是硬道理

“凌青”不仅提供了无限接近纯电动车的驾驶体验,还以高性价比的方式解决了续航焦虑和充电焦虑,省油省钱,省心省事。是一套真正为民所建,利国利民的混合动力系统。

当然,更低的价格并不意味着效果打折扣——油耗降低30%以上,符合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2.0路线,符合燃油限值新国标,同时汽车排放达到国六及未来更严格标准。

前后驱布局充分考虑了山区用户对强劲动力的需求,能够适应国内更复杂的路况。可以说,“凌青”是真正考虑中国实际市场需求,提高中国普通人生活质量的好帮手。

在加快新能源利用的道路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五菱工业等拥有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完全自主产权的中国汽车企业,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效果堪比日系产品,价格却更实惠。“凌青”是不折不扣的成就。

技术发展永无止境,为民所用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混合动力技术领域,日本两个领域对技术的长期封锁,让这棵技术树有了很大的成长空间。那么,未来凌青的技术细节是什么?还会有哪些进一步的改进?搭载该系统的新车会有怎样的实际表现?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  www.cata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5281号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邮箱:bgm123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