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17

昌联保典:香港分红险高收益从哪里来

2024-02-19 15:33:13 来源:网络   阅读量:8190   会员投稿

       在香港,储蓄险凭借其卓越的投资回报率,已然成为资产配置策略的翘楚。这正是我选择在香港购买保险的关键原因。想象一下,长期来看,预期的复利可能高达6%-7%,这相较于大陆的3.5%储蓄险,简直是天壤之别。更不用说,香港的储蓄险还具备币种优势,实在是让人心动不已。

在如今经济形势严峻、投资压力倍增的时期,储蓄类保险无疑成为了2023年的投资热点。曾经我们追求的是超过7%的年化收益率,但现在能够保本已经是一种奢望。那么,现在大肆宣传的香港储蓄类保险,真的能实现这个7%的年化收益率吗?如果可以,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小编也来深入了解下香港理财类保险的定价和投资逻辑,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年化收益率随着时间而递增,又怎么做到长期的 7% 年化收益。

长期投资7%的年化收益,看似遥不可及,但其实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投资期限,通常来说,20年投资期的预期收益在5%以上,30年投资期则为6%以上,而80年投资期则可以达到7%以上。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长期6%以上的回报是可以实现的。而在香港理财险的保单价值,每十年翻一倍的水平也被保持。因此,想要获得更高的收益,你需要耐心和长期的眼光。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投资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你是否曾想过,金融公司的盈利秘诀是什么?保险公司的财富密码又在哪里?其实,答案就隐藏在利差之中。对于金融公司而言,利差几乎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源泉;而对于保险公司,利差同样是他们财富的驱动器。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这个过程。当保险公司卖出一张保单后,他们会将收到的保费用于投资。通过精明的投资策略,他们能够获取可观的投资收益。当然,这只是盈利的一部分。在扣除必要的营运成本后,剩余的收益将会被分配给保单持有人,让他们分享到公司成长的果实。所以,无论是金融公司还是保险公司,利差都是他们核心收益的重要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通过独特的投资策略和运营模式,为保单持有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保单持有人的绝大部分收益来自于分红,完全受到保险公司投资能力的影响,所以才有了分红实现率一说,用来评估各家保险公司历年的分红实现情况,揭秘保险投资的秘密:实际表现能否满足预期?在保险投资的迷宫中,投资者们常常关注一个核心问题:实际投资表现是否能达到保险公司的宣传?这不仅关乎投资者的利益,更是衡量保险公司诚信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法规在这场游戏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大陆和香港两地,投资收益的分配规定大相径庭。大陆法规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将不低于70%的投资收益分给保单持有人,而香港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这不仅让人思考,为何两地的规定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样的规定对投资者又意味着什么?是保障还是风险?

       保险公司如何为你赚取收益?

你知道吗?保险公司并非只靠收保费来获利,实际上,他们背后的投资世界是多元化的。简而言之,他们主要投资于三大领域: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和另类投资。其中,固定收益类资产主要包括国债、企业债和其他固收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则聚焦于股票和投资性房地产;而在香港,有一种名为“集体投资计划”的基金,也属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范围。
那么,保险产品的收益是如何确定的呢?答案就在于其背后的资产投资组合。为了确保长期能给报单持有人带来稳定的回报,各大保险公司都在官网等显眼位置强调其投资组合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长期来看,权益资产的收益是学术界公认最高的。早在1985年,一篇名为《Equity Premium Puzzle》(简称EPP)的著名学术文章就指出,美国权益资产的收益比国债高出5%-8%。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无数的学术论文从各种角度、运用各种数据和不同经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香港的保险投资组合中,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甚至高达70%。这正是其投资收益来源的核心要素之一。

当然,权益资产的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长久期的高波动,削峰填谷的评价机制也被应用在各家热销产品中,某几家也会换个名词称之为缓和调整机制,通过一定的标准化流程,更加平滑了投资收益接近于理论上的长期收益。

谈及金融资产的定价,理论模型揭示了香港分红险的超长线魅力。从长远看,其回报几乎与理论数值完美匹配。若将此策略纳入养老规划,年轻时便能享受到高性价比的长期保障。我为家人选定了这样的储蓄保险:30岁起,每年投入2万美元,持续5年。从50岁起,每年可提取1万美元直至终身。预计100岁时,保单价值仍超300万美元。但请注意,长时间后提取的实际价值可能降低,因为保单的年化收益率随时间增长,而未来,保单抵押贷款可能会提供更高的价值。可见,把握现在,为自己和家人选择一份合适的香港分红险,是智慧之举。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1-  www.cata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5281号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邮箱:bgm1231@sina.com